《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183章 横冲直撞(1/3)
虽然明白利害的所在,但夏侯玄的心情却依然是糟透了,你说这孙权早不出兵晚不出兵的,偏偏在夏侯玄刚刚祭旗准备出征的时候,突然间搞出这么大的幺蛾子,这让踌躇满志的夏侯玄情何以堪。
曹亮心中则是暗暗地思量,虽然说这一次东吴的进攻比历史上要提前了整整的一年,但从规模上来讲,却并没有什么减少,先前全琮率领着五万军队进攻寿春,应该是孙权的试探性举动,他在后面想必是憋着大招呢。
其实综吴国的军事实力,撑死也就最高二十五万左右的军队,这一次一下子调动二十万的军队投入战争,孙权还真是孤注一掷,几乎倾尽了全国的军力。
魏国在南线的常备军,基本上保持在十万左右,其中淮南五万,荆州五万,这样的守备规模,应对一般的战争,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次吴国倾尽全国兵力来攻,情况就不一样了,整个南线的形势陡然间变得严峻起来,那怕是夏侯玄玄三万中军前去增援,亦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就无济于事,甚至有可能是去送人头。
魏国势必要进行军事调整,增派更多的军队,方可抵敌吴国的进攻。
以魏国的军力来看,吴蜀两国合起来,也未必有魏国的数量多,据史载,蜀亡时有军队十万余人,吴亡时有军队二十三万人,那怕就算是高峰时期,蜀国的兵力不可能超过十五万,吴国的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二十八万,而魏国的常备兵,中军和外军以及州郡兵加起来,至少也能保持在四五十万的规模。
不过魏国辐员辽阔,地域宽广,不仅要在蜀吴的边境驻扎大量的军队,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丝毫不敢让他们掉以轻心,在幽州和并州,也是驻防着大量的军队,以防备胡人作乱。
所以,那怕魏国维持着四五十万的常备兵力,看起来数量庞大,但每到用兵之时,无不是捉襟见肘,窘迫的很。
外军之中,南线的十万军队和西线的六七万军队,那是基本盘,根本就不能动,十万中军担负着拱卫京师的任务,一下子全调空了也根本就不现实,而幽州和并州的边防兵,更是不能轻动。
而州郡兵,论战斗力则要比中军外军低一个档次,用起来也难以让人放心。
所以这次吴国的大举进犯,其实对魏国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单单派夏侯玄率三万兵马救援淮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得派出数量相当的军队来,才能抗-->>
曹亮心中则是暗暗地思量,虽然说这一次东吴的进攻比历史上要提前了整整的一年,但从规模上来讲,却并没有什么减少,先前全琮率领着五万军队进攻寿春,应该是孙权的试探性举动,他在后面想必是憋着大招呢。
其实综吴国的军事实力,撑死也就最高二十五万左右的军队,这一次一下子调动二十万的军队投入战争,孙权还真是孤注一掷,几乎倾尽了全国的军力。
魏国在南线的常备军,基本上保持在十万左右,其中淮南五万,荆州五万,这样的守备规模,应对一般的战争,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次吴国倾尽全国兵力来攻,情况就不一样了,整个南线的形势陡然间变得严峻起来,那怕是夏侯玄玄三万中军前去增援,亦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就无济于事,甚至有可能是去送人头。
魏国势必要进行军事调整,增派更多的军队,方可抵敌吴国的进攻。
以魏国的军力来看,吴蜀两国合起来,也未必有魏国的数量多,据史载,蜀亡时有军队十万余人,吴亡时有军队二十三万人,那怕就算是高峰时期,蜀国的兵力不可能超过十五万,吴国的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二十八万,而魏国的常备兵,中军和外军以及州郡兵加起来,至少也能保持在四五十万的规模。
不过魏国辐员辽阔,地域宽广,不仅要在蜀吴的边境驻扎大量的军队,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丝毫不敢让他们掉以轻心,在幽州和并州,也是驻防着大量的军队,以防备胡人作乱。
所以,那怕魏国维持着四五十万的常备兵力,看起来数量庞大,但每到用兵之时,无不是捉襟见肘,窘迫的很。
外军之中,南线的十万军队和西线的六七万军队,那是基本盘,根本就不能动,十万中军担负着拱卫京师的任务,一下子全调空了也根本就不现实,而幽州和并州的边防兵,更是不能轻动。
而州郡兵,论战斗力则要比中军外军低一个档次,用起来也难以让人放心。
所以这次吴国的大举进犯,其实对魏国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单单派夏侯玄率三万兵马救援淮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得派出数量相当的军队来,才能抗-->>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