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一一七七章 九比一(1/3)
吏部尚书姚察和侍郎宗元饶都在此处。
姚察无需多言,这宗元饶原本也是南陈旧臣,在吏政上颇有几分才能,担任吏部侍郎也算众望所归。在历史上此人也曾经担任过南陈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大汉依旧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陈的九品中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访门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为九个级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据这些士人的等级给予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代的察举制已经完全沦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况下诞生的,而其本身实际上只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协产物。当初按照曹丕的设想,选拔人才应该是“唯才是举”,不过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强烈不满,最后只能由德高望重的陈群出面设定九品中正制,从原来察举制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人才变成中央派遣官员去地方选拔人才。
而且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也把所考察对象的才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不仅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带有“唯才是举”的一点儿意味。不过世家可以把持察举制,自然也可以稍加变通之后把持九品中正制。
若不是因为世家的确已经庞大的让身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后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改良版的察举制的。而随着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更是彻底把九品中正制改变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让整个南北方官场都彻底沦为世家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代要坚决推行科举,而偌大的一个万方来潮的隋朝,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转瞬凋零,和隋朝两代推行科举制度并非没有关系,因此李荩忱的动作可以说绝对算谨慎小心。
不过对于李荩忱来说,倒也不是一点儿可乘之机都没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乱中,整个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经的几个主要的豪门迅速没落,新崛起的吴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终究没有办法和之前的王谢大族相比。
而在历史上对于隋唐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的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已经分裂,半数投靠了李荩忱,而且初来乍到根基不稳,剩下的半个关陇世家和整个山东世家都还在北方。
对于这些初来者来说,想要从原本的东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里抢下来一块肉,实际上科举反而是他们的助力。杨素显然就-->>
姚察无需多言,这宗元饶原本也是南陈旧臣,在吏政上颇有几分才能,担任吏部侍郎也算众望所归。在历史上此人也曾经担任过南陈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大汉依旧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陈的九品中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访门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为九个级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据这些士人的等级给予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代的察举制已经完全沦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况下诞生的,而其本身实际上只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协产物。当初按照曹丕的设想,选拔人才应该是“唯才是举”,不过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强烈不满,最后只能由德高望重的陈群出面设定九品中正制,从原来察举制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人才变成中央派遣官员去地方选拔人才。
而且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也把所考察对象的才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不仅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带有“唯才是举”的一点儿意味。不过世家可以把持察举制,自然也可以稍加变通之后把持九品中正制。
若不是因为世家的确已经庞大的让身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后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改良版的察举制的。而随着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更是彻底把九品中正制改变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让整个南北方官场都彻底沦为世家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代要坚决推行科举,而偌大的一个万方来潮的隋朝,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转瞬凋零,和隋朝两代推行科举制度并非没有关系,因此李荩忱的动作可以说绝对算谨慎小心。
不过对于李荩忱来说,倒也不是一点儿可乘之机都没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乱中,整个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经的几个主要的豪门迅速没落,新崛起的吴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终究没有办法和之前的王谢大族相比。
而在历史上对于隋唐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的关陇集团和山东世家,在这个时代一个已经分裂,半数投靠了李荩忱,而且初来乍到根基不稳,剩下的半个关陇世家和整个山东世家都还在北方。
对于这些初来者来说,想要从原本的东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里抢下来一块肉,实际上科举反而是他们的助力。杨素显然就-->>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