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 历史军事 > 《万历1592》 > 九百六十五 命运线

《万历1592》 九百六十五 命运线(2/3)

>
     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一路领先的中华文明将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遭受落后挨打的命运。

    虽然大明优待士绅的政策造就了明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但日益专制和僵化的政体以及指导思想无不预备着华夏文明的挽歌,郑和离去后的海风,吹奏的只能是细菌枪炮和钢铁的协奏曲,而这一切,不属于华夏。

     与世无争的澳洲、美洲的原住民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屠杀灭绝,黑人和印度人则被大量奴役,在这些尸骨与罪恶之上,海盗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点亮了近现代文明的光辉,摇身一变成为文明标杆,并被全人类传唱至今。

    两条命运线碰撞在西元1840年。

    之后发生的事情,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了,无需多言。

    所以萧如薰想通了,改革是一件极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当目标太大阻力更大的时候,改革和寻死没什么两样,在没有绝对基础支持之下的改革,必然失败,不可能成功。

     他很敬佩王安石与张居正敢于对既得利益集团痛下杀手的勇气,他也很敬佩无数改革者的意志和决心,但是这是没有意义的,不动根基的改革只是续命罢了。

    萧如薰选择了斩断其根基的方式来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赋予革命一词崭新的含义,从此将这个国家引上一条全然不同的道路,走向不一样的未来。

    而对于他的追随者们来说,这一切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他们从未想象过要放眼海外,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海之上追求自己的未来。

    出生在山野之中的农夫们习惯了群山环绕小溪流水,生长在大地之上丰衣足食的士大夫们习惯了风吹麦浪风花雪月,习惯了脚踏实地的他们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海洋有着天然的迷茫与恐惧。

    对于这一点,萧如薰一清二楚。

    自己麾下的武将们基本上出身农户从地里刨食吃,而身边的追随的文官们也都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凭借一两句话就能让自己的追随者们消除疑惑和恐惧从而走向海洋。

    但是他希望,他会推动这一切的发生。

    所以他依然会把土地和特权赐给自己的追随者们,让他们对自己有最基础的信任,对走向海外开拓新世界有最起码的勇气。

    这是他们走向海洋的基础。
-->>

猜您还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