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 第五十八章 神器(2/3)
便可耕地。
这也是曲辕犁的优势,只需要一牛牵引,耕者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提着拴在鼻环上的竹竿驱策水牛!
当然在一些符合特殊条件的田地中,还有更方便的牛耕,比如两人一牛、拉着大型犁的耕种方式,不过“单牛+曲辕犁”,也已经算是畜力耕种的“完全体”形态。
能提升农耕效率的法子还有很多,比如优化育种、精耕细作、兴修水利……
但这些只能慢慢来,现在白图只是临时抱佛脚!
同时白图也点出了“屯田制”的政令,也就是利用军队,或者役夫、无地流民,来耕种官田,以此获取军队补给和税粮的制度。
和科技工艺不同,政令要点亮,并不需要做出实际物品,而是要给城姬递交报告。
通常这类政令,需要小规模实验,时时调整,最后才能够形成实际可通过的报告。
但是对于白图来说,“屯田制”没有那么困难。
在汉文帝时候,就已经出现最初的屯田制,不过仅限于在边疆——是“徙民实边”政策的补充。
在三国时期,从曹操接受枣祗的建议开始,屯田制开始大行其道,最大手笔的屯田,就是曹魏后期开发淮南,将凋敝的淮南的大片无人土地划为官田,之后进行军屯、民屯结合的集体耕种。
屯田制的弊端,白图自然也很清楚,一来是军屯占用兵力,无论如何分配,都会占用训练时间、降低军队的精锐程度,真正的精兵也是不会参与屯田的;二来更严重的是,屯田制深入发展,几乎必然会失控到夺民之田的境地,尤其是在白图无法抑制世家的情况下。
到了西晋时候,屯田制直接发展成了允许门阀合法跑马圈地的“占田制”。
不过为了屯田制的优势,以及迫在眉睫的旱灾,白图觉得先屯一屯还是有必要的。
屯田制的目的,向来不是收获多少粮食,而是为了军队能够自给自足,也就是减少了运输消耗,所以三国时期的屯田都是在边境。
比如曹魏计划伐吴,就在淮南屯田,巴蜀要进取中原,就在五丈原屯田……
白图实行屯田的区域,也是集中在长江沿岸,乍看起来还真像是要准备夺取淮南,只有白图自己知道,这是为了方便去淮南救人。
至于远离长江的会稽郡、豫章郡,-->>
这也是曲辕犁的优势,只需要一牛牵引,耕者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提着拴在鼻环上的竹竿驱策水牛!
当然在一些符合特殊条件的田地中,还有更方便的牛耕,比如两人一牛、拉着大型犁的耕种方式,不过“单牛+曲辕犁”,也已经算是畜力耕种的“完全体”形态。
能提升农耕效率的法子还有很多,比如优化育种、精耕细作、兴修水利……
但这些只能慢慢来,现在白图只是临时抱佛脚!
同时白图也点出了“屯田制”的政令,也就是利用军队,或者役夫、无地流民,来耕种官田,以此获取军队补给和税粮的制度。
和科技工艺不同,政令要点亮,并不需要做出实际物品,而是要给城姬递交报告。
通常这类政令,需要小规模实验,时时调整,最后才能够形成实际可通过的报告。
但是对于白图来说,“屯田制”没有那么困难。
在汉文帝时候,就已经出现最初的屯田制,不过仅限于在边疆——是“徙民实边”政策的补充。
在三国时期,从曹操接受枣祗的建议开始,屯田制开始大行其道,最大手笔的屯田,就是曹魏后期开发淮南,将凋敝的淮南的大片无人土地划为官田,之后进行军屯、民屯结合的集体耕种。
屯田制的弊端,白图自然也很清楚,一来是军屯占用兵力,无论如何分配,都会占用训练时间、降低军队的精锐程度,真正的精兵也是不会参与屯田的;二来更严重的是,屯田制深入发展,几乎必然会失控到夺民之田的境地,尤其是在白图无法抑制世家的情况下。
到了西晋时候,屯田制直接发展成了允许门阀合法跑马圈地的“占田制”。
不过为了屯田制的优势,以及迫在眉睫的旱灾,白图觉得先屯一屯还是有必要的。
屯田制的目的,向来不是收获多少粮食,而是为了军队能够自给自足,也就是减少了运输消耗,所以三国时期的屯田都是在边境。
比如曹魏计划伐吴,就在淮南屯田,巴蜀要进取中原,就在五丈原屯田……
白图实行屯田的区域,也是集中在长江沿岸,乍看起来还真像是要准备夺取淮南,只有白图自己知道,这是为了方便去淮南救人。
至于远离长江的会稽郡、豫章郡,-->>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